本報通訊員 陳維智
西口回族鎮青樹村稻蝦基地
鎮安縣云蓋寺鎮秦綠公司工人采摘木耳
“跟著能人蔣維華,增收致富路寬闊!”5月30日,鎮安縣大坪鎮廟溝村現代農業園區食用菌種植基地內,百余座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大棚內,整齊擺放的菌棒上“傘花”點點,工人正有條不紊地采摘、分揀、裝箱,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。
近年來,鎮安縣堅持“一企帶一鏈,一鏈成一片”,著力發展特色產業,將綠水青山“好產品”轉化為金山銀山“好價值”。與之相呼應的是一份成績單:今年一季度,鎮安縣生產總值24.03億元,增速7.2%,位列全市第一。
特色產業強起來
鎮安縣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,清順治元年,江南劉氏自南方引進茶種在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種植成功,讓這里成為商洛發展茶葉最早的地區之一。
近年來,鎮安縣將茶葉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進行打造,不斷擴規模、提效益、創品牌,推進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。目前,該縣已經開發綠茶、白茶、紅茶3個品系10多個品種,茶葉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“黃金葉”。
產業發展的同時,鎮安茶葉品牌持續做大做強。該縣“象園茶”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和有機認證,上海國際博覽會“中國好茶葉”金獎、“國家五星茗茶品質標準”等稱號,鎮安茶產品遠銷日本、俄羅斯、韓國等國家和地區。
如何進一步發展茶產業,促進群眾增收?鎮安縣以茶旅融合作為新的突破口。今年3月,該縣舉辦象園茶開采節,采茶姑娘提著茶簍,分散在茶壟間,將細嫩的葉芽采摘下來,小心翼翼地放進茶簍;游客行走在茶壟間,或是體驗采茶,或是拍照打卡,歡笑在山間回蕩。開采節啟動儀式上,民俗歌曲《象園茶歌》、漁鼓說唱《喜看碩果滿枝頭》以及茶藝展示等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上演,贏得在場觀眾陣陣掌聲。
旖旎風光伴茶香,截至目前,該縣發展茶園11.55萬畝,年產茶葉1250噸,產值2.5億元。此外,鎮安縣發展魔芋5.6萬畝、產值1.5億元,發展藥材20.89萬畝、產值2.7億元,發展傳統產業板栗60.5萬畝、產值1.2億元。產業金花朵朵盛開,鎮安的特色產業越做越大。
人才賦能產業旺
“大坪鎮的農光互補塔式木耳,從塔架入地到木耳采摘用時約30天,畝均布設菌袋1萬至1.5萬袋,數量是地栽式的六七倍,畝產干木耳500公斤左右,這種模式生產時間短、投資見效快、畝均效益高,是一項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。”鎮安縣大坪鎮黨委書記鄒專說。
產業興旺離不開人才支撐。近年來,鎮安縣結合產業發展實際,以縣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平臺、產業基地、社區工廠、職業技術學校為載體,采取邀請專家授課、外出觀摩學習、一線實操等方式,補短板、提技能,大力培育生產型、經營型、技能服務型、社會服務型本土實用人才。
鎮安出臺《促進鄉村振興人才“組團式”幫扶工作十條措施》《科技特派團管理服務辦法》等制度,聚合“組團式”幫扶、科技特派員、產業專家顧問團、專家工作站等方面科技人才駐點興農、入企興業。據統計,鎮安縣已聘任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500多人,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產業鏈條長起來
“愛這座大山,就要讓這里變得更好,讓群眾的日子過得更好。作為土生土長的鎮安人,我立志要使鎮安成為東北黑木耳外遷的‘第二故鄉’。”鎮安縣秦綠公司負責人余之超說。
近年來,鎮安縣秦綠公司著力打造品牌,將產品拓展到中高端市場,同時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。
“我們的木耳基地可以解決200多人長期就業,打袋、剪袋、拌料、裝架等環節都要用工,最忙的時候每天用工80多人,采摘時用工量更大。”余之超介紹。
作為鎮安縣高寒食用菌木耳產業協會會長,余之超在延長木耳產業鏈上費盡功夫,先后注冊成立了食品公司、產業協會,公司擁有年產1000萬袋食用菌種廠1座、木耳種植示范基地530畝,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。
在余之超的示范帶動下,鎮安縣木耳種植基地已發展到云蓋寺鎮西華、金鐘和米糧鎮清泥、水峽等10個村,帶動1056戶群眾發展起了木耳產業。
目前,鎮安縣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,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44家,不斷拓展產業鏈的同時,群眾也被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,獲得了實打實的收入。